孙雍君
公共管理系
副教授

办公地点:

文法楼510

Email:

yjsun@admin.ustb.edu.cn

通讯地址:

北京市海淀区30号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(邮编100083)

孙雍君 公共管理系

教育背景:

1985.9-1989.6:就读于吉林大学哲学系,攻读自然辩证法专业,并获哲学学士学位;

1995.9-2001.6:在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攻读硕士、博士学位,师事傅世侠教授从事科学创造方法论研究,并于1998年7月、2001年7月,分获哲学硕士、博士学位。


工作履历:

1989.7-1995.8:在山东医科大学(现山东大学西校区)社会科学部任教,主讲硕士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;

2001.7-至今:执教于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。2009-2013年,曾任文法学院副院长;2014年起,任北京科技大学MPA中心主任。


研究方向:

1、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;2、科学创造方法论研究;3、科技团体创造力研究


代表性论文及专著:

1)重审科学的本质与科学知识的限度,哲学研究,1997.11。

2)斯腾伯格创造力理论述评,自然辩证法通讯,2000.1。

3)关于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,自然辩证法研究,2000.6。

4)创造力:从不同的方法论视角看。《新视野中的方法论》(台湾)佛光大学出版社,2002.2。

5)科技团体创造力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,科学学研究,2003.5。

6)科技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如何培养发明家。《培养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与创造氛围研究》(创造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·沈阳2004),2004.9。

7)学术左派与科学(译文)。《科学与人文读本·大学卷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4.9。

8)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。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,2004.12。

9)美国金属材料学科发展及启示,材料导报,2007-11-12。

10)关于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,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,2008.11。

11)合作规模与丁肇中科研成果影响力——基于SCI论文署名人数与论文被引用量关系的分析,自然辩证法通讯,2010.8。

12)大数据时代的认知转向及其对科研管理的影响,科技进步与对策,2015.10(Vol.32 No.20)。

13)《科学的终结》。约翰·霍根著,孙雍君、张武军译,清华大学出版社,2017年4月版(首版中文译本,1997年由远方出版社出版);

14)《高级迷信——学术左派及其与科学的争鸣》,P. R. Gross & N. Levitt原著,孙雍君、张锦志译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8年10月版;

15)《书写生物学——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文本》,格雷格·迈尔斯著,孙雍君等译,江西教育出版社,1999年10月第1版;

16)《机器的奴隶——计算机技术质疑》,罗林斯著,刘玲、郭晓昭译,孙雍君校。河北大学出版社,1998年12月第一版。


科研项目:

1)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转化机制与平台研究,中国人民解放军32213部队委托项目。2020.06—2022.06,5.9万元。

2)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评估模式研究,科技不可及评估中心委托项目(合同号2020-0264),2020.04.24—2020.12.31,10万元。

3)管理创新案例研究,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委托项目(2009IM040100),2009.10—2011.9,20万元;

4)政策环境与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研究,北京市科委基础研究项目(Z08001003380801),2008.7-2009.3,20万元;

5)大学科技园创新环境评估体系研究,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(Z070000801710708),2007.6-2008.4,20万元;

6)科技人员对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认知调研,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项目(2007ZCYJ22),2007.7—2008.8,30万元;

7)我国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的专利战略研究,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(06BfZH023),2007.1—2007.12,2.0万元;

8)北京科技大学硕博人文论坛建设,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基金,2007.9-2008.12,2.0万元;

9)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(79970020),2000.1-2002.12,8.7万元(到北京科技大学的资金为1万元)。


兼任社会职务:

1)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,监事会监事;

2)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,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;

3)北京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学会,副理事长。


开设课程:

现主讲课程——

本科生平台课“形式逻辑”;

本科生平台课“现代科学技术概论”;

硕士生专业课“科技政策与管理”;

本科生公选课“科学创造方法论”;

本科生公选课“科技思想史”。

曾经主讲课程——

博士生公共课“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”;

博士生专业课“科技发展宏观规律研究”;

硕士生、博士生专业课“科技史专题”;

硕士生、博士生专业课“科技哲学专题研究”;

本科生、硕士生专业课“科学社会学”。


测试模板_李老师$$副教授$$法律系
办公地点:114514;办公电话:114514;Email:dongyuan_cao@114514.com;通讯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
http://wenfa.manjingtest.cn//upload/1/cms/content/1628061684878.jpg